疫情心理防护手册第六期

疫情期间如何加强自律

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况下,为尽早战胜疫情,多数人选择居家隔离。“总是要等到睡觉前,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”,这种日常生活中偶尔出现的“小拖延”,在居家抗疫的背景下变得更加普遍了。生活节奏和生活空间的改变,打乱了人们以往的生活和工作模式,由于缺乏动力性和计划性,不能按时完成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任务,从而产生空虚感,甚至负罪感。面对这样的状况,我们要积极应对,及时调整。

自律的美好

疫情禁锢了人们的自由,但仿佛也给了人们太多的“自由”。有些人面对延期复工“无所事事”,而另一些人却善用自律的美好。听说人与人在学习、工作中的差距其实相差无几,真正的悬殊是在对“业余时间”的不同处理态度上。有人在业余时间上付出不亚于学习、工作时的心力,逐年累月,就在无形中“抛弃”了同龄人。日常业余时间的潜在效能尚且如此,更何况此次旷日持久的闲暇时光。

很多人都熟悉牛顿的故事,1665年伦敦爆发鼠疫,20多岁的牛顿不得不回到乡下庄园过起了养老一般的日子,但也就是在这“穷极无聊”的18个月里,他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、力学三定律、光的分解、微积分等重大发现和研究,奠定了他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。

这听起来像一碗熬了几个世纪的陈年老鸡汤,况且高山仰止,几乎没有人会拿牛顿这样的天才来自比,但我们都有可能活出真正的理性美和自律美。很多人会说,疫情让我运气变差,原本想要过完年大干一场,现在只想着得过且过。是的,你无法改变运气,但你可以决定是否要努力!

越是自律的人越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他们不会把时间和精力白白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,而是把碎片化时间都利用起来让自己获得成长。此次疫情中被人们奉为英雄的“钟南山”院士,他的自律追求也成为催人奋进的动力之一。这个世界当然有奇迹,但除了个别事情是运气,大部分奇迹背后都离不开长年累月的积累和练习。当下的现实是,很多人“闲赋在家”不知道干什么,但有的人却想方设法的充实自己。这两种态度,势必决定两种人生走向。我们畏惧于病毒的进化速度,而世界会犒赏你的成长速度。那如何让我们更加自律呢?

1.制定计划,自我约束

自律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,而且还能克制做其他事情的欲望和冲动。如果你想高效率地完成一项重要的学习或工作任务,最好能制定一个可执行的阶段性计划。首先,把任务分解成若干子任务,从易到难,先完成较易的子任务,再完成更难的子任务,各个击破。其次,将子任务根据重要程度进行主次排序,先主后次依次完成任务。最后,已完成的任务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标记(如小红旗),及时进行自我激励。

2.行胜于言,付诸行动

如果你想完成一件事,不要只在头脑中想或在嘴上说,不妨立马着手去做。一旦真正完成一件小事时,就会发现自己还可以完成更多的事情。这是因为,人们的心理活动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最初容易接受较小要求,习惯后会接受较大的要求,心理学称为“登门槛效应’如果你是学生,请吃完饭后坐在书桌旁,翻开自己想要阅读的书,试着看几页;如果你是上班族,请放下手机,督促自己坐在电脑旁,打开自己要处理的文件,要求自己静下心坐几分钟。如果真的按上面的要求去做,你就会发现奇迹出现了。原本只想读几页书,结果不小心读了几十页,而且还想继续读;原本计划花十来分钟处理文件,结果处理完后又继续处理别的文件,半天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。

3.互相监督,共同提高

互联网虽可提供丰富的学习、办公资源,但缺乏同学、同事间的互相监督和促进,也是计划难以施行的重要原因。因此,我们需要调动各种“监督”资源。例如,有些年轻人不爱早起,不吃早饭,可以让父母监督自己按时起床吃早饭,保持健康的规律生活。同时,也可以与同学、同事、朋友制定共同的学习和工作计划,每天互相汇报任务进展,及时调整计划安排,互相鼓励,携手积极应对疫情。吾日三省吾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特殊时期多一份“反省”,多一份筹划,共同努力,共度难关。

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微言教育、孔老师

2020年4月30日 15:35
浏览量:0
收藏
网站首页    家校融合    心理健康教育    疫情心理防护手册第六期

最新动态